重庆大足:用工匠精神让文化名城源远流长

来源: 网络整理  2019-06-05 10:28 A- A+

  天下大足 福满人间

  大足始建于唐乾元元年,昌州府治所在地。因母亲河“大足川”(今濑溪河)而得名,取意“大丰大足”。自古以来,大足文化昌盛,山水秀丽,是游人向慕之地。

  ——唐朝以来,大足人世代传承,千锤百炼铸就了千年不衰的“大足五金制造”;

  ——南宋一代智宗赵智凤在宝顶山“开山化石”七十年,留下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——宝顶山石刻

  ——“青袍白马翻然去,念取昌州旧海棠。”大足人广种海棠数百年,昌州香海棠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……

  文以化人,日新其德。一代代大足人发扬“开山化石、励志图新”的人文精神、“坚韧不拔、精益求精”的工匠精神,让大足这座文化名城源远流长。

  从石刻故里、五金之都、海棠香国,到中国优秀魅力城市、魅力文化景区、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,大足“天下大足,福满人间”的魅力正精彩绽放。

华严三圣造像

  石刻手绘卷 走进联合国

  1999年12月1日,摩洛哥马拉喀什,大足人郭相颖带着20米长的手绘画卷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,将大足石刻介绍给全世界。

 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——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,宝顶山石刻是南宋大足僧人赵智凤耗时70余年,在宝顶山主持修建的石窟造像群。大足境内石刻造像共有5万多尊,最高达20米。宝顶山大佛湾造像规模宏大,这里一龛一窟,前后相续,首尾相连,整个佛湾好似一幅恢弘壮阔的宋代风俗画卷。因此,大足石刻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。

  然而,大足石刻千百年来一直埋没于荒野衰草间。1974年,38岁的郭相颖被调到原大足县文管所工作。当时,这些漫山遍野的石刻并不为外界所知。郭相颖酷爱绘画,他被这些古老的精美造像所吸引,便开始一龛一窟地描画佛像,为它们“建档”。

  十年间,郭相颖完成了一幅20多米长的手绘画卷,上面包括了大足石刻宝顶山和北山所有重要的石窟造像。大足石刻并不像敦煌莫高窟、云冈、龙门那么知名,但在郭相颖等人的努力下,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许多人渐渐慕名前来。

  从1982年开始,郭相颖任原大足石刻博物馆馆长10余年,大足石刻也得到了迄今为止最系统的学术研究和科学保护,他成功地具体组织了大足石刻申报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工作。郭相颖主讲的80多集视频文献《郭相颖品石刻》点击量突破800万人次。

  “清晰记得每一组石刻造像,还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每一组造像的故事。”就在世界遗产大会上,郭相颖的手绘画卷打动了与会者。“最后会议表决通过,大足石刻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”

  赵智凤是以孝闻名于世的一代高僧。在其规划的石窟造像体系里,他精心设计了以孝为主线的龛像。整个大足石刻集中体现和承载了中华民族忠孝、诚信、礼义的核心价值理念,其修心倡廉思想在大足的石雕、铭文中随处可见。

  大足区抓住大足石刻蕴涵的孝道、廉洁文化元素资源优势,成立“大足石刻廉洁文化挖掘及运用领导小组”,初步挖掘整理出“遵纪守法、忠诚爱国;净而不染、觉而不迷;知恩报恩、节欲正行;严于律己、清白做人”等文化精髓,编写成《警世图语——大足石刻廉洁文化读本》,拍摄《幸福的密码—大足石刻》宣传教育片,作为干部群众廉洁教育的“活教材”,提升干部群众思想觉悟、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,着力营造“山清水秀”的政治生态,赋予了千年石刻文化新的时代内涵。

市级非遗“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”

  上千度高温 五金显“绝技”

  “铁锤叮当响宝顶,百炼匠具忙龙水。”大足龙水被称为“中国五金之乡”。

  大足五金缘起于晚唐。当时,国力极度衰弱,昌州刺史韦君靖为保境安民,在龙岗山建永昌寨,贮粮屯兵,并在寨内修建寺院,开龛造像。同时他集聚邻近巴岳山的煤、铁及匠人等资源,在水陆交通方便的龙水镇大规模生产戈、矛、刀、箭等冷兵器。可以说,韦君靖开启了大足冷兵器制造和开凿北山石刻之端,成为大足的双“鼻祖”。

收藏

扫描二维码,关注公众号
360°纵览医药全局,365天放送新闻时事,医药资讯轻松一览,
精彩不容错过。
文章评论
时代医疗网编辑,关注健康行业人和事儿。
+订阅
印象笔记
有道云笔记
微信
二维码
意见反馈